星願──鄧麗君的遺憾

 

時光荏冉,鄧麗君已離開我們整整十四個年頭了。

然而,對許多人來講,一切猶如昨日一般,

伴著床邊傳來的陣陣樂音,午夜夢迴之際,

甚或暗忖鄧麗君並沒有逝去,只是暫別,

逃遁到一個沒有人認識她的地方。

她的歌聲,幾乎仍在每一個華人所在的角落傳唱,

日本、東南亞以及歐美那些正學習華文的大學教室裡,

一首首「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來」、「我只在乎你」

──由她演繹的曲子更是繼續迴盪。

 

二○○五年,鄧麗君去世十周年前夕,

一曲生前未發行的「無奈」被唱片公司發掘,

作為「主打歌」連同其它代表作一同以「天國的情人」為名上市,

剎那間,鄧麗君竟又出了「新專輯」。

 

當我初次在台北一家涮涮鍋店裡,

「我本來打算離你遠去,從此不再提起你」的句子從廣播中被娓娓唱出,我心頭一驚,

不由得自嘴裡大喊:「對,是鄧姐的聲音!」

那股激動,如一道血液流竄全身,隨著旋律的起伏,流下淚來。

 

自三年前起,每逢五月八日,都要到台北金寶山鄧姐長眠的「筠園」祭悼,

一束粉紅玫瑰,插上一紙卡片,上書「永遠的情人鄧麗君小姐睽違人間○○周年紀念」。

對我而言,總想保留那最後美好的幻想,不願直呼「逝世」二字了。

除了鮮花,還得親手寫上幾頁的「情書」,置在信封裡,

在鄧姐的墓前點燃,託裊裊的輕煙寄予無限的相思。

台灣的媒體,也沒忘了鄧麗君。

年年的此日,各家記者齊聚筠園,

而我便經常作為一個「鄧麗君的年輕粉絲」接受訪問。

記者提出的問題,第一個往往即是:「你這麼年輕,為什麼會喜歡鄧麗君?」

我總是答說,除了鄧姐優雅的氣質深深吸引我外,更重要的是,鄧姐是個「愛國藝人」。

 

只是,作為「愛國藝人」,鄧姐愛的究竟是「那一國」?

無疑的,多次無酬勞軍,親赴金門前線鼓舞士氣,

對大陸同胞進行「統戰」廣播,身後葬禮備極哀榮,

不僅獲總統親頒褒揚令,棺木更由三軍儀隊扶靈,覆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鄧麗君,

當然是中華民國的愛國藝人。

 

然而,她之所以感動海峽兩岸同胞,卻是渾然而生的「中國」特質。

溫柔婉約的演繹方式,甜而不膩的獨特唱腔,

那種中國人特有的含情脈脈,就屬她表現得最為到位。

 

早在上個世紀的八○年代,鄧麗君的歌便悄悄地在大陸上的市井小民間流傳,

在那個兩岸老死不相往來的年代,

鄧麗君意外地成了兩岸、甚至整個華人社會的文化「統一」先行者。

 

一九九五年,鄧麗君在泰國清邁去世後,

人們在她的寓所中找到了生前遺留的手稿。

「往事不堪思,世事難預料,莫將煩惱著詩篇,夢短夢長同是夢。」

一行行令人讀來慨嘆的句子,由李壽全等音樂人譜上曲子,題為「星願」,

在她出殯前發表。

我們從鄧姐親筆所寫的文字中,不禁驚訝於她心裡的那份孤寂、那份愁悵。

作為一名歌者,她是如此的傑出,其名聲甚至在身後仍如此響亮;

作為一個女人,卻始終未能遇上人生路上相知相許的伴侶。

同時,在感情之外,這位一代巨星的另一個遺憾,恐怕便是畢生未能踏上大陸的土地了。

 

初中尚未畢業的年紀,鄧麗君就踏上了歌壇,足跡遍及海內外各地演出,

卻始終堅持穿上旗袍,以「中國人」身份為傲。

一九八三年,鄧麗君親身參與專輯《淡淡幽情》的製作,

以現代流行音樂重新為唐詩宋詞譜曲,

再由鄧姐身著古裝,一字一句演繹出李後主、蘇東坡的多情世界。

在台視的《淡淡幽情》音樂節目中,鄧姐清麗的臉龐,字正腔圓地朗誦著:

「我希望大家都會喜歡這幾首歌,大家都來學這幾首歌,

讓一千萬平方公里秋海棠上的繁華,與五千年文化的晶晶寶玉,

藉著歌聲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在歌聲中,讓我們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快樂、悲傷和光榮。」

 

一個從小在台灣成長的女子,父親是河北一個隨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軍人,

其內在暗藏的溫和蘊藉,

不僅在柔情萬種的歌聲裡,更在那股暗暗散發出的中國古典氣息中。

 

曾經,在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的那段日子,

中共官方透過各種管道邀請鄧麗君到大陸演唱,

而鄧麗君也數度考慮親自看看那片因她「不愛老鄧愛小鄧」的故國山河。

然而,一九八九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卻徹底粉碎了她赴大陸的念頭。

六四前夕,她未施脂粉地出現在香港跑馬地一場「民主歌聲獻中華」的大會上,

以一曲「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表達對自由民主的支持。

 

六四之後,她參加香港某家電視的談話節目,

表示自己曾經也想過,

「要親自到大陸上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如中共所說,非社會主義不能救中國」,

可是當六四發生之後,「再也不想到大陸上去,不想到一個政府屠殺自己百姓的地方」。

自此,鄧姐進入半退休狀態,幾乎不再參加公開活動,但對勞軍活動則仍舊登台演出。

 

一九九四年,鄧麗君為陸軍官校「永遠的黃埔」校慶晚會獻唱,

特別表演了一曲過去台灣的反共歌曲「台灣好」,

歌詞由五四青年羅家倫所作:「台灣好,台灣好,台灣真是個復興島……

我們忘不了大陸上的同胞,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集中營裡苦惱……」

最後,這竟成了鄧姐在台灣的最後公開演出。

 

鄧麗君的歌聲,是一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

鄧麗君的遺憾,卻也是一代中國人的歷史恩怨。

鄧姐有句話說得很對,

「要親自到大陸上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如中共所說,非社會主義不能救中國」。

很多時候,誠如古人所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沒有親身的經歷,是很難真正體會的。

海峽兩岸,缺乏的正是互相了解,而要互相了解,就非得多多接觸、多多交流不可。

 

鄧麗君,這樣一位深具中國情懷的女子,兼具東方的柔和細膩與西方的自由奔放,

實在去得太早了

──她還來不及看到今日兩岸的新局,更無緣看見更多中華民族新一代的青年才俊。

 

還是聆聽美妙的音樂吧!四月的豔陽下,

我隨幾位大陸來訪的學者到台北士林官邸一遊。

那是昔日老蔣總統的住所,一進大門不遠的地方,高高掛著蔣氏夫婦的合影,

一旁,卻還有一幅鄧麗君的肖像,上書「台灣記憶──鄧麗君」。

音樂,始終超越一時的政治符號,文化,終將民族的心連在一起。

夢裡,偶然又回到幾年前的暑假造訪的北京天壇,站在天心石上,

那個最靠近上蒼的位置,高唱「何日君再來」

──在周遭大陸同胞的圍觀下,完成鄧麗君未竟的遺憾。

 

(●作者卜正,台大外文系學生,雙主修歷史,輔修國際關係。簡介表示,他看不慣台灣各大政論節目良莠不齊的名嘴,以理性思辯及感性關懷的筆調,寫出獨家的卜正觀點。自國中起便關切時政,闢有個人網站「卜正的祕密別墅」(www.puchen.why3s.net)與各路訪客交流,在今日新聞網亦有「卜正塢堡論劍」http://blog.nownews.com/puchen/。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去「卜正塢堡論劍」)

 

 

新聞來源:2009/05/15 00:20 / 東森新聞
新聞網址:http://www.nownews.com/n/2009/05/15/905731
作者:卜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l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