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君的伯樂唱片監製馮添枝

20161124樂唱片監製馮添枝5.jpg

鄧麗君(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提供)

 

認識馮添枝Ricky Fung,是在好幾年前的鄧麗君歌迷活動上。

作為鄧麗君的唱片監製,馮添枝對挖掘和培養華人一代巨星功不可沒。

即使在鄧麗君離世至今21年,人情世故淡化的現實中,

馮對鄧麗君依然不捨不棄,足見其為人重情念舊。

幾乎每次鄧麗君的紀念活動必到,談當年的好歌、好人、好故事,歷目難忘……


 20161124樂唱片監製馮添枝1.jpg

馮添枝說鄧麗君很有活力也很乖,更重要的是她的歌喉獨特。(大紀元資料室)

 

如果香港唱片業要頒發終身成就獎,馮添枝必定榜上有名。

70年代加入寶麗金任監製,後升至總經理,馮不僅捧紅了鄧麗君,

還打造了許冠傑、溫拿樂隊、張國榮、張學友、陳慧嫻、關正傑、雷安娜、

區瑞強等粒粒巨星;

80年代轉任「百代」(EMI)唱片總經理,

他又和劉德華、羅文、陳百強、陳美玲及鄺美雲等合作;

90年代自創星威唱片公司;

目前擔任國際唱片業協會(IFPI)香港會總裁。

馮添枝亦為流行音樂作曲家,作品多用「歷風」筆名發表,堪稱粵語歌壇的長青樹。

 

要了解對華人社會影響深遠的「港式流行曲」(Cantopop),非馮添枝莫屬;

機緣巧合下,在馮添枝位於九龍灣的辦公室,有機會和他暢談香港的音樂史,

談鄧麗君,獲益匪淺……

 

入行50年 從結他手開始

20161124樂唱片監製馮添枝2.jpg

現任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舟木稔(右一)於1973年任日本寶麗多唱片公司的主管時,到香港說服鄧麗君到日本發展。圖為鄧麗君母女1973年首度抵日照。(舟木稔提供/中央社)

 

從1966年加入Mystics(神秘主義)樂團至今,

馮添枝屈指一算,今年剛好是入行50年。

「我從未轉行過。」命運就是這麼神奇。

「63年拿起結他玩(的時候),奠定了我會做音樂一輩子的了。」

 

60年代披頭四風潮席捲全球,香港也出現組樂隊潮,

無需正式科班出身,無需精湛的表演藝術,就可玩音樂。

1966年,年紀輕輕的馮添枝,即與一班朋友自組樂隊,

他擔任結他手,是唯一華人,其餘全是葡國人。

可惜樂隊於1971年解散,但奠定了馮走上音樂道路的基石。

 

20161124樂唱片監製馮添枝3.jpg

鄧麗君《歌道場》名曲復刻版日本進口盤封面。(環球唱片提供)

 

中學畢業後,馮添枝的第一份工是為大東電報局擔任音響技師,

在香港大會堂工作。

一年多後,玩BAND的好友鄭東漢(鄭中基父親)找到他,

說寶麗金進軍香港,收購了一家本地的鑽石唱片公司,

想找有能力、志同道合的人做唱片,於是邀請馮加盟。

1970年,馮正式加入寶麗多(寶麗金)的製作部門,學做唱片監製,

引進外國唱片在港推廣和售賣。鄭東漢則是總裁。

 

72年簽許冠傑 帶紅粵語歌

60年代的香港,還是以唱英文歌為主,

但經過67年暴動後,元氣待復,

而粵語電影開始式微,寶島台灣歌曲在香港風靡一時。

如青山、姚蘇蓉等,到處都是《今天不回家》的歌聲。

紅的還有馬來西亞歌手鄭錦昌,新加坡歌手麗莎等,本地歌壇卻一片沉寂。

 

當時適逢唱片業逆境,翻版唱片猖獗,

香港寶麗金的製作部門亦要暫停,直至1972底才東山再起。

馮添枝認為要闖出天地,還是要發掘本地歌手,製作自己的歌曲。

故1972年底,簽了許冠傑。他說,坊間寫76年簽約是不對的。

 

「許冠傑,我們現在完全沒有保留地講,他是香港流行曲的支柱。」

馮添枝頗為自豪地說。

許冠傑最初是唱英文歌,但拍戲後轉唱粵語歌,一下子爆紅,亦帶動了香港流行樂壇。

「許冠傑的化學作用很強,他是大學生。

(當時)香港只有一間香港大學,大學生都唱粵語歌曲,無得比。這是一個小突破。」

 

之後著名音樂經理人梁柏濤(Pato Leung),推薦一個年輕樂隊給他。

Pato將原本的樂隊名Loosers改為Wynners,「天天輸不好,不如改成贏」。

即紅透至今40多年的溫拿樂隊。

另外Pato又介紹陳秋霞,香港少見的創作女歌手,擅長譜曲。

而這3個簽約歌手、樂隊的成功,令寶麗金站穩腳跟,進一步向外擴展版圖。

 

鄧麗君被發掘的奇妙經過

「當時日本市場有幾個港、台歌手開始走紅,

一個就是歐陽菲菲,一個是陳美齡,那日本寶麗金也希望來亞洲找一個華人歌手。」

馮添枝回憶道。

 

1969年已來港發展的鄧麗君Teresa,就這樣被日本星探發掘。

「我們一連幾晚在不同的歌廳聽歌,有一晚在旺角新興大廈的香港歌劇院,

有一些歌手出來,唱3首歌就走場。

那Teresa蹦蹦跳跳出來,一下子唱完了,他們全記錄下來。

3個月之後,日本唱片公司告訴我們,要簽這一個。我一看,原來是鄧麗君。」

1973年底,鄧麗君正式簽約寶麗金,前往日本發展。

20161124樂唱片監製馮添枝4.jpg

鄧麗君為人念舊感恩。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舟木稔是1973年勸鄧麗君到日本發展的關鍵人物。鄧麗君在日本大紅大紫之後,遊走美國、歐洲、香港、台灣等地,常與舟木保持聯繫。(舟木稔提供/中央社)

 

馮添枝說,如何定位鄧麗君歌曲的風格,公司做了一些研究。

最初鄧麗君在日本被包裝成可愛的小妹妹,

「第一炮是走錯路,因為她的本質是一個小妹妹,

但是她的歌喉不是很小妹妹,市場接受不到。」

隨即Teresa被重新定位為高雅的華人歌手,但唱的是日本流行歌曲,

直到第二張大碟《空港》一炮而紅,一下子賣了70萬張,

創下寶麗金公司成立以來旗下歌星最暢銷紀錄。

 

馮添枝負責將《空港》翻譯成國語版《再見我的愛人》,當中有一個小插曲。

「我看過所有歌曲後,竟然發現有一首《goodbye my love》是我很喜歡的,

在街上路過的唱片店聽到過。日本的寶麗金唱片公司也選了這首歌。

那我就和唱片公司說,《goodbye my love》是很適合香港人聽的,

所以兩個唱片的封面設計是不同的,日本是《空港》,香港就叫《再見我的愛人》。」

 

歌名《島國之情歌》則是馮在酒店房間裏想出來的,《再見我的愛人》是第一集。

1975年到1984年期間,鄧麗君共出了8集。

不過,馮添枝說,他們不會在唱片封面上寫第一集,這是唱片業的「小小迷信」,

「因為唱片是一種潮流的產品,入不入得了人們的心,很難估計。

如果不成功就沒有第二集。所以不會叫第一集的,

因為你不知道有沒有第二集的,但之後第二集就叫第二集。」

 

擔任唱片監製近半世紀,

馮添枝指,監製要從商業角度出發,為公司合約歌手選擇合適的歌曲,推向市場。

以往只是單純賣唱片,現在是一種蓬勃發展的產業。

唱片老闆希望挖到獨家合約歌手,以期製造最大利潤,但能夠一炮而紅的極少,

「有時候公司簽約4、5個歌手,也未必能跑一個(紅歌星)出來。」

故監製的慧眼以及包裝就非常重要。

 

監製如伯樂 三招選歌手

「你起碼要有觀眾緣,有個人獨特的歌喉和演繹的方法,

就是我們說的形象和歌喉,第三當然就是很獨特的藝術造詣。」

馮添枝靠三招遴選歌手,他擔任監製的歌星,不少均大紅大紫。

如鄧麗君、許冠傑等,均奠定了之後的歌王歌后的地位。

 

比如鄧麗君,第一眼看到她就覺得她會紅。

「我覺得她很有活力,代表很多小女孩都會模仿的對象,

大人覺得不會抗拒她,覺得她很乖,很活潑。

這些先天性的條件都不夠她的獨特歌喉,無人能及。」

馮添枝印象特別深刻的是,鄧麗君做事非常認真,

不似現代歌手太依賴錄音技術,鄧麗君是一氣呵成,一首歌用1個小時已錄好。

「她的歌聲感性、連貫性,是現在的歌手做不到的。」

有些歌手多才多藝,會寫歌譜曲,亦增加被選中的可能性。

 

遺憾歌手獨特性遭抹殺

20161124樂唱片監製馮添枝6.jpg

2015年是已故歌星鄧麗君逝世20周年,台灣中華郵政公司首度發行「鄧麗君郵票」。(中華郵政提供

 

「你有市場調查,但這些東西是做不出巨星的,只是做了一個產品。」

馮添枝靠的是觸覺。他將成功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6、70年代的歌壇多姿多彩,

「因為那個文化背景,很多不同的有天份的人,用自己的方式來唱歌。

變成我們監製真是幸運,有得揀。」

而且粵語獨特的發聲,也令粵語歌曲一時間風靡全球。

「我覺得廣東話好特別,唱廣東歌的位、腔,很容易表達每一個歌手的獨特性。」

 

但現代科技的發展卻抹殺了獨特性,

全社會都在模仿幾個人,失去自己的特點。

馮添枝嘆氣道:「但是這些不是我們大家要的。我們要的是個人化的演出,

但是現在香港社會是缺乏的,其它國家亦不見得好過香港。」◇

 

 

 

 

 

 

 

新聞來源:2016/11/24/大紀元時報 香港
新聞網址:http://hk.epochtimes.com/news/2016-11-24/%E9%84%A7%E9%BA%97%E5%90%9B%E7%9A%84%E4%BC%AF%E6%A8%82%E5%94%B1%E7%89%87%E7%9B%A3%E8%A3%BD%E9%A6%AE%E6%B7%BB%E6%9E%9D-44585434
記者:文/梁珍 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lF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